引发广泛关注的是拼多多爆炸式增长速度,这家电商平台在极短时间内改变了中国电商行业竞争格局,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活跃商户数突破100万,年活跃用户近3亿,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值得深入探讨的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
用户增长奇迹
在2017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到2018年第一季度,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拼多多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加了5000万,累计下来年活跃用户达到了2.95亿,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一时期其他的电商平台在互联网领域当中是极为少见的,拼多多依靠着微信社交生态凭借拼单模式快速地扩大用户基础目前的用户规模在短时间内渐渐逼近行业巨头 。
数据彰显,拼多多用户增长主要源自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这些区域消费者对于价格敏感度颇强,拼多多借由低价方案以及社交分享体制成功切入市场,在其用户构成里,35岁以上群体占比明显高于传统电商平台,展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举措。
商户生态构建
2018年3月,拼多多的商户数量达到100万家,其涵盖的商品有服装、家居、食品等全品类,这些商户中约70%是工厂直供或农产品直销商户,所以形成了独特的供应链体系,平台凭借简化入驻流程且降低佣金费率,故而吸引了大量中小商户入驻。
跟淘宝、京东相较,拼多多的商户更着重于低价走量的模式,平台借助算法推荐机制,让性价比高的商品能够迅速获取曝光,这种模式虽说致使客单价较低,然而极大地提高了商户的订单周转效率,造就了良性循环的电商生态。
运营效率优势
2017年年底时,拼多多有1159名员工,这些员工平均年龄为26岁,然而,它却支撑着每年数十亿的订单量,据统计,在拼多多,每名员工年均能够支撑370万个订单以及1.2亿GMV拼多多互点微信群,其人均效率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这种高效率是得益于平台的轻运营模式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 。
跟别的电商巨头作比较,拼多多人均创造的GMV比京东多3倍有余,平台运用算法来驱动运营方面的模式,减少会有人的参与的环节,技术团队所占比例超过40%,大量投入自动化系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明显提高了运营效率。
财务表现分析
拼多多在2016年,收入是5.05亿元,到了2017年,增长到17.44亿元,然而在同一时期,净亏损分别是2.92亿元以及5.25亿元。在2018年第一季度,销售与市场支出达到12.17亿元,单季净亏损2.01亿元。这种投入主要是用于用户获取和市场扩张。
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然而拼多多的累计亏损金额被控制在了13.12亿元,相较于其他电商平台在初创时期的亏损规模而言是较小的。该平台借助精准的营销投放以及社交裂变来获取客户,有效地把控了用户获取成本,为未来得以盈利奠定了基础。
商业模式创新
拼多多所开创的社交电商模式,把购物跟社交媒体予以深度融合,借由微信平台的拼单功能,用户能够自分享之中获取更低价格,这样一种机制切实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平台80%以上的订单源自拼单模式拼多多互点微信群,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效应。
这种模式对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极为适配,借助社交关系链达成了低成本的客户获取。拼多多的商品推荐算法与传统电商不一样,把焦点着重倾注于爆款塑造以及群体购买行为预估之上,从而架构起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创始人控股权结构
从招股书能够看出,创始人是黄峥,其持有百分之五十点七的股份,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这样的股权结构确保了公司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时候能够维持战略一致性,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公司而言,拼多多的股权结构更为集中,这对于快速决策以及执行是有利的。
由创始人控股,这让公司得以坚持长期发展战略,不会被短期盈利压力给困扰,这种股权安排为拼多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稳定治理基础,确保公司能够持续投入资源用于市场扩张以及技术创新。
拼多多迅速地崛起,给传统电商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您觉得社交电商模式有没有可持续性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要是觉得本文有启发,请点赞支持!